白云小说网

白云小说网>老子主页 > 第1部分(第1页)

第1部分(第1页)

道可道,非常道(1)

道可道,非常道 “道”是万物的根源,一切奥妙的由来

丁丑年一月 天气  今日心情

道,可道,非常道;名,可名,非常名。无名,天地之始;有名,万物之母。故,常无,欲以观其妙,常有,欲以观其徼。此两者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
(《道德经·第一章》)

洛阳的冬天来得特别早,连续不断下了一个多月的雪,上一场雪还没有化尽,又来一场。早上出来的时候,在路上看到满地的积雪,有两尺厚了。巡城的小官们也都没信心把道路彻底扫清,索性三五一伙聚在街边屋檐下聊天,还有几个干脆跑到铺子里喝早茶去了。

每年都一样,接近年底的时候各个衙门都很忙,但我却很清闲,因此也有时间在这里写写字、聊聊天。作为周朝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,我所要做的事情,便是每天在我宽大的办公室里阅读一卷卷落了细微灰尘的书简,偶尔写点读书笔记,将来整理了也可以提供给景王,作为他变法的一些参考资料。

吃完午饭没事,本来要去街上散步的,顺便去打听一下最近有没有人出新书,有没有值得放在图书馆的。但是因为天气太冷,也就懒得出去了。不过说心里话,这些年来战乱不断,那些稍微有点名气的作家都被各地诸侯请去做谋士了,整天忙着写机关公文、###檄文之类,都没心思搞创作,大周朝的纯文学创作现在基本就靠民间了。

今天上午,景王把我和朝中几位重要的大臣找去开会,大意是说子产在郑国搞变法,一开始老百姓都很反对,民间到处流传着诅咒他早点死的歌谣,但是变法坚持了几年,现在郑国国泰民安,就在大周朝各地战乱不断的时候,郑国真是一枝独秀。景王说到郑国目前情况的时候显得很兴奋,他似乎从中看到了周朝的未来。当他介绍完郑国的情况之后,要我们发表对变法的看法。

对子产变法的整个过程我都是比较熟悉的,我和他本来就是好朋友,变法的许多细节我们以前都曾经一起聊过,甚至许多做法都是我给他出的主意。现在景王也想变法,也算是正中我的下怀。不过话说回来,郑国毕竟是属国,国小,变法的阻力也就小,如果想在整个大周朝都有所作为,那可就难了。更何况目前的局势也比较微妙,说句讨人嫌的话,周朝之所以不景气,根子在周公。

从表面上看,周公人品不错,老实厚道,他“一饭三吐脯”的故事大家都晓得,几乎所有和周公接触过的人都觉得他没架子、和蔼可亲,可是周朝最后乱就乱在了周公的厚道上。对各地的诸侯太仁慈,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就是纵容诸侯搞分裂。那些人封地一方,又有部队,其实就是割据地方的军阀。整个朝廷不靠严格的法律来治理,想光靠仁德来感化他们,多少有些荒谬。

在我的思想之中,“道”是核心。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“道”,就不是永恒存在的“道”;可以叫得出的“名”,就不是永恒存在的“名”。“无”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;而“有”,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。因此,要常从“无”中去观察领悟“道”的奥妙,从“有”中去观察体会“道”的端倪。“无”与“有”这两者,来自一处而名称相异,都可以称之为玄妙、深远。它不是一般的玄妙、深远,而是玄妙又玄妙、深远再深远,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真理。

如果上面的说法让大家无所适从,那么也可这样理解,“道”就是指世间万物的一种内在规律,就像花草树木到了春天要发芽,到了秋天要枯萎落叶一样,是一种天然的规律。治理国家其实也一样,首先需要制定一个全国人民都普遍遵循的规则,这个规则就是法律。现在周朝一直是在用周公的仁政来治国,有时候为了体现仁政便放弃了应该遵循的规则,后果当然是要受到规则的惩罚了。

现在景王有心改变国家目前的状态,这肯定是好事情,最起码在我看来,建立一个法治的大周朝是正确的选择。

道可道,非常道(2)

点击(123) |  评论(7)

子产①:大周也要变法了?好事好事,如此一来我郑国也就不再孤单了。当年李老在郑国小住时教导我的那些话至今言犹在耳,郑国变法成功,百姓得以安居乐业,也都是托了李老的福啊!

叔向②:子产你又在这妖言惑众!我早就说过,你那些变法都是胡闹!多少年传下来的祖宗规矩你非要给改了,这是要贻害后代的。

孔子:叔向、子产二位前辈均是丘景仰的圣贤,丘以为,子产先生变法并非不仁,乃是形势所迫。再说无论如何,郑国目前治理得不错啊,我支持子产先生!

子产:叔向贤兄,我变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,子产才疏学浅,不敢担当救天下黎民于水火的重任,子孙后代之事,我也无法顾得周全了。眼前能有什么让郑国百姓过得好些的办法,我便一定要试试。兄言失望,我无语。

子太叔③:叔向前辈错怪家师子产了,以我理解,家师变法并非要抛弃“礼”,只是他对“礼”的理解与他人有异罢了。人世间天经地义之事便是“礼”,其实也就是自然法则。治国必须遵循这个法则,而不是什么天意神意。

白居易④:言者不如知者默,此语吾闻于老君;若道老君是知者,缘何自着五千文。周公:我为了接待天下贤士,吃饭的时候贤士来了,我便急忙吐出口中的食物,前往接待。这难道不对?

①子产(?―前522),复姓公孙,名侨,字子产。郑州新郑县人。春秋时郑国的著名政治家。公元前554年任郑国卿后,实行一系列政治改革,承认私田的合法性,向土地私有者征收军赋;铸刑书于鼎,为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律。他主张保留“乡校”、听取“国人”意见,善于因才任使,采用“宽孟相济”的治国方略,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。

②叔向(生卒年不详),姓羊舌,名肸,字叔向。春秋时晋国大夫。主要活动在晋平公、昭公时期(前557―前526)。食邑在杨(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十五里),故又称杨肸。

③子太叔(?―前507),游氏,名吉,字太叔。春秋时郑国的大夫,郑国六卿之一。郑定公八年(前522),继子产执政。时郑国多“盗”,聚于芦苇丛生之泽,他征发徒兵(步兵)镇压,尽杀之。

④白居易(772―846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自号醉吟先生。祖籍太原(今属山西)。唐代著名诗人。著有《白氏长庆集》七十一卷。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,对后世颇有影响。

txt小说上传分享

知者不言(1)

知者不言 说,还是不说

丁丑年十一月 天气  今日心情

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。塞其兑,闭其门;挫其锐,解其纷;和其光,同其尘,是谓玄同。故不可得而亲,不可得而疏;不可得而利,不可得而害;不可得而贵,不可得而贱。故为天下贵。

(《道德经·第五十六章》)

没想到我这次开博还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。

下午在宫里和景王说完变法的事情,回来的路上遇到朝中几个文官,一看到我就跑上前来,问我最近是不是在写博客。看着他们高兴的样子,一时半会儿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。我开博这件事本来是个人行为,写博客也不是打算教诲别人。

在我看来,真正的世间真理是要靠非凡的智慧去领悟的,不是别人苦口婆心唾沫横飞的说教就可以实现的,况且即便是要说,又有谁能说得清楚?向来,对于种种猜测、怀疑、批评甚至毁誉,我从不多做辩解。但我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,我说“知者不言”,并非特指智者,当然更不是在暗示自己。我想说

明的其实是一种心境心态,就像一大堆人在辩论一件事情时,智者不会多说话,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智者。我常常教学生们,堵塞嗜欲的孔窍,关闭嗜欲的大门。自敛锋芒,解脱世间的纷争,使自己和入世间的光辉,混同世间的浊尘,这就是神奇的同化境界。达到这种境界的人,已经超脱亲疏、利害、贵贱的世俗标准,人们无从与他亲近,也无从与他疏远;不能让他得利,也不能让他受害;无法使他高贵,也无法使他卑贱。所以他自然就会为天下人所尊重。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相邻推荐:入侵+番外  替身是我,不满意  狐狸小宠+番外  创世录本源之子  倾世医妃太难撩  逆行精灵  他才不是万兽嫌[穿越]  逃离暴夫总裁  红楼之林家公子  绝色女王  [爆笑穿越]痞子王妃闹离婚:想泡我,没门  盛夏晚晴天+番外  超能转化  心许清欢莫问寒 全  娱乐圈花瓶GL+番外  爱情从来不曾走远  换了心脏后,我看上了影帝  史上最牛英雄  反派之神的男人[快穿]  请停止吃醋  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